行业动态

行业动态-凯时app官网首页

摘自云酒头条


       无论“误伤”还是“中伤”,受伤的都不仅仅是酒企本身。


       在今年的315晚会上,家电维修收费乱象、超标电子烟油等一系列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,成为新的关注热点。

       在互联网、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,全民一起“找茬”,已成为对企业及品牌展开监督的重要形式。在酒业,“找茬”的例子同样不在少数,诸如“长毛老酒”“陈静卖酒”等虚假营销行为也曾迅速得到曝光。

       但除此之外,还有不少“误伤”事件,同样值得企业、经销商与消费者关注。

       面对这些“误伤”,有关企业表现出的坦诚与责任,不仅仅为企业化解了争议,争取到了更大发展空间,更凸显了酒业在高质量发展同时,对品质与诚信的坚守。


“风暴”是怎么形成的?青啤、西凤酒、1919们很“受伤”

      最近,青岛啤酒很“受伤”。

      因为多篇“啤酒草甘膦含量”的相关文章,青岛啤酒等众多啤酒品牌推向“风暴中心”。

      据悉,该文章援引外媒报道,称美国非政府组织pirg对20种啤酒、餐酒检测,发现19种产品中含有草甘膦残留。由于青岛啤酒在啤酒检测中含量最高,因此部分媒体直接以“青岛啤酒含量最高”为标题。

      但上述报道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些信息:

pirg出具的报告,以及外媒原文中明确提及结果“检测到的草甘膦含量不属于危险水平”,但在上述部分媒体的报道中并没有出现;与青岛啤酒一同接受检测且含有草甘膦的其他品牌还包括喜力、银子弹、米勒、百威、科罗娜等,以“相对”概念代替“绝对值”,容易让人误解。

       实际上,早在2017年,即有“德国14款啤酒含致癌物,超标300倍”的报道出现。而按照德国联邦评估所测算,成年人每天要喝1千升(相当于1800瓶550ml装)啤酒,其所含的“致癌物”才能影响健康。

      信息缺失之下,所有“枪口”都对准了青岛啤酒,而是否影响健康,似乎已经不重要。

      青岛啤酒的遭遇,西凤酒和1919也曾“感同身受”。2018年,西凤酒在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投放的国典凤香50年年份酒(2012珍藏版)被曝塑化剂超标,这原本属历史遗留问题,但却被部分媒体直接冠以“西凤酒塑化剂超标”炒作。

      在2018年业绩预告中,1919表示“本报告期内茅台等产品供给不足,销售额较上年大幅度下降,对公司业绩产生了较大影响”,原本只是企业经营信息的正常披露,最后却被解读成“亏损怪茅台”。

      遗憾的是,三家企业的遭遇并非个例,泸州老窖二曲酒、牛栏山等都多次中招,甚至招致职业打假人“光顾”,不得不对簿公堂。

酒企:哪怕“伤”得再深,也要认真

      遭遇“误伤”怎么办?上述相关酒企积极回应,与“大炮”们隔空过招的举措,同样值得借鉴。

      在关注到媒体对于啤酒草甘膦含量存在误读时,青岛啤酒第一时间与媒体进行有效沟通,引用国家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对于草甘膦含量的规定、草甘膦的特性以及权威部门对于草甘膦毒性认定等内容进行了解释。权威部门也发布了《草甘膦谣言因何而起?数值比饮用水健康标准低636倍的啤酒竟也中招》文章进行解读。

      与青岛啤酒“有一说一”相似,西凤酒在知悉历史遗留产品存在塑化剂超标情况后,以坦诚的态度在最短时间进行回应,积极查找塑化剂超标原因和产品,着手清点市场流通产品数量,并提供了置换或者回购的方案。

      而面对外界质疑,1919董事长杨陵江主动披露了茅台酒缺货对于1919业绩的影响,不仅正面回应“不是借口”,并进一步披露了包括年销量、季度占比等详细信息。(点击蓝字即可查看原文:)

      实际上,青岛啤酒、西凤酒、1919的遭遇,不仅使相关企业的品牌与形象受到损伤,消费者、上游厂家、渠道商也都可能因此受到冲击,并对整个国产酒行业或新型业态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。

      值得肯定的是,三家企业的积极回应,既为企业顺利解围,也保障了相关群体的利益。寻找三家甚至更多酒企在应对这类事件的共性,都以坦诚、负责任的态度正本清源,将消费者、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,而以这种姿态“隔空过招”,不仅底气更足,也为企业争取了更大的主动和空间。

不止“酒事”,而是大事

      无论“误伤”还是“中伤”,有关企业积极应对的背后,更需要的仍是扎实的“基本功”。应对外部事件的一系列部署,反映出了酒企与行业对品质和责任的坚守意识越来越强。

      以青岛啤酒为例,多年来实践慢慢积累形成质量文化,以工匠精神建立更科学的技术标准、更严格的管理标准和更精细的操作标准,令其实现基础质量与特色质量的提升。例如,仅原料水一项就要经过7道工序,每次检测有超过50个指标,且需要人工每两小时品尝,辨别口感差异。

      面对媒体对于“草甘膦”含量的片面报道,青岛啤酒之所以敢于“亮剑”,正因如此。

      作为“硬币”的另一面,我们也应该看到,与任何一个传统行业一样,酒业在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发展中不可能一路顺风顺水,难免出现一些瑕疵,反观一线名酒企业们的成长经历,只有不断汲取经验,才可能发展越来越好。

      在应对“大炮”的同时,整个行业也在呼唤品质自信。消费者、经销商要看到企业发展的现状,具备一定的酒类消费常识,这样才不容易被误导。面对有关“中伤”的时候,也要多一些冷静和可观,这并不是对某一品牌的“溺爱”,而是鼓励和推动行业发展越来越好。


网站地图